学校简介:
厦门理工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立本科高校,坐落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厦门是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鹭江职业大学,于1981年10月15日与厦门经济特区同年同月同日诞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开展本科教育以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厦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输送超12万名专业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8亿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212.8万册、电子图书204万册,拥有现代化多功能大型体育馆。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59个招生本科专业,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2200余人,本科生约17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700人;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2人次、市级 300余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聘任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20名。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7个,其中,省高原学科1个、省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培育学科2个。省级一流应用型高校主干学科3个,博士学位培育学科2个。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学校积极贯彻《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紧扣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福建省“四大经济”建设,构建面向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材料能源、生态环境、智慧建造、海洋工程、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的特色专业集群,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现有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住建部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11个,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一流本科课程6门,教材4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新文科项目1个,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现有省级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点3个,教材3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近年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9项。2023年成为福建省首家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部省协同试点高校。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个,获评省优秀学位论文19篇,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含导师一作研究生第二)发表学术论文1170余篇,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80余项。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积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致力于培养造就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核心能力为一体,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毕业生广受业界欢迎,毕业去向落实率高,直接投身厦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留厦比率约60%。近5年来,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500余项,其中A类竞赛一等奖210项。在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赛2金9银47铜,2015-2024年五轮蝉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首位,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类高质量”学术论文34篇。学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首批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平台。
学校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工作落实“四个面向”要求,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建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基地)以及省重点智库、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各类科研创新平台69个,省科研创新团队6个。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市重大重点项目近13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约6亿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4.21亿元,占比超过70%。学校现有授权发明专利1500余件,发表“三类高质量”学术论文1600余篇。近年来,学校与厦门翔业、轨道等市属一类国企集团,以及冠捷、天马微、厦钨、ABB、宏发电声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建立冠捷科技智慧显示新材料产业学院、软件与服务现代产业学院、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汉航国际物流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平台。积极与东福院、中铝、中船、国机、中国航天、中国电子等央企、在闽央企和省汽、省冶控、省大数据、省电子、省旅发、福船重工等省属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侨大学和境外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联合海外名校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等合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首批成员高校。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面向30余个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积极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高校共建5个国际合作科研中心,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基地建设,入选“金砖示范单位”。积极探索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范式,联合30余所台湾高校与企业,率先实施福建省首批闽台校际人才联培项目、闽台合作办学机构和产业学院,获批福建省“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单位、“闽台科技合作基地”等。牵头开展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和闽台民俗文化调查,研发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模型,常态化多形式开展两岸青年交流,持续打造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和台湾师生登陆“第一家园”。
|